






魷魚和墨魚等軟體腕足類海產(chǎn)品,同屬于烏賊科,富含蛋白質、鈣、磷、鐵、鉀等,并含有十分豐富的硒、碘、錳、銅等微量元素,具有補虛養(yǎng)氣、滋陰養(yǎng)顏、抗疲勞、延緩衰老等功效。但墨魚身體正中有一整塊烏賊骨;而魷魚只在一條小小的軟骨在背脊上。新鮮的魚體蛋白質含量高,容易,保質期短,因此人們更喜歡制成魚干,以便于更長久的保存,干制后的墨魚干顏色烏褐、體型短,肉質厚,魷魚干則顏色較墨魚淺,呈紫粉色。
傳統(tǒng)的干燥方法是選擇晴朗的天氣利用太陽曬干,采用吊曬方法時,將魷魚用竹簽撐開,用小鐵鉤住魷魚尾部掛在固定的支架上,魚頭朝下,以便體內水分滲出,魷魚半干時,要進行檢查,看到?jīng)]固定好的,用竹簽重新穿刺撐開定型后再曬。采用網(wǎng)曬方法時,將魷魚平鋪擺放在網(wǎng)片上,先曬魚背,后曬魚腹,魷魚半干時整形,拉伸肉面及肉腕,使之平展對稱。1天要翻動5次。吊曬或網(wǎng)曬方法,要曬制6-10天,時間很長、受蠅蟲污染比較嚴重。
墨魚烘干工藝
墨魚在剖腹前應按大小、鮮度分別挑選分類,以利干燥過程中干度均勻,便于成品分級包裝。
剖腹后應先清除墨囊,將墨囊輕輕拉起,小心把墨囊除掉,制止墨液污染潔白肉面,影響洗滌與美觀。墨囊摘除后再去除內臟。
把去除內臟的墨魚放在魚簍里,每簍約5公斤左右,放置于海水中浸洗,把粘著墨魚體上的墨汁污物洗凈。
墨魚烘干一般要求在比較低的溫度下烘干。溫度過高其蛋白質會變性,破壞烘干質量。溫度一般設定為40℃左右,同時要避免快速烘干,致使墨魚表面結皮,形成假性烘干。在保持較大的循環(huán)風量和較高的風速下,墨魚與空氣能充分接觸,把墨魚蒸發(fā)出來的水蒸氣在循環(huán)風的作用下帶離,再經(jīng)過機組把水汽冷凝過濾掉排出到房體外。
由于墨魚水分含量較大,且水分存在于脂肪和油脂中,墨魚烘干要避免水汽在墨魚體表停留,排濕不暢,導致細菌滋生。
通常濕墨魚的進料量為4-5斤,烘干后可以得1斤干墨魚,烘出的墨魚干品相好,色澤亮麗,能夠保持效果。